智慧便民新举措,“碰一下” 开启便捷服务
科技创新不断为公共服务领域带来新变革。近日,天津市内 308 个派出所上线 NFC 感应取号系统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。
笔者在天津和平区五大道派出所看到,工作台上放置着写有 “碰一下,取号办事” 的蓝色小牌子。群众只需用手机 “碰一下”,系统便能自动识别身份信息,快速生成排队号码。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表示,以前取号速度较慢,人多的时候还需要排队等待,如今系统升级后,方便了许多。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发展数字化、智能化基础设施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各地积极响应,通过智能化改造让公共服务更加亲民便民。在北京,不少公园引入智能灌溉系统,该系统可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,既节约了水资源,又提高了绿化养护效率。在浙江杭州,“城市大脑”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实时监测交通流量,优化信号灯控制,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。
国家层面也相继发布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和《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 “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、智慧化发展”。各地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创新。广东深圳市体育中心建设搭载智能系统的装配式智慧公厕,不仅能实时更新使用状态,还设计了 “潮汐厕位”,极大优化了市民的如厕体验。江苏南通的 “通停通付” 智慧停车系统,车主无需扫码即可实现无感支付、快速离场,提高了停车场的周转效率。
然而,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不仅在于引入新设备,更在于确保其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。一些公共场所引入的智能健身器材、太阳能充电座椅等设施,因设备失灵、报修不畅等问题,影响了正常使用。智能化设施的引入和维护需要资金投入与专业运维,这既需要公共部门的参与管理,也需要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努力,在资金投入多元化、人员配备专业化、运维保障常态化等方面下足功夫。随着技术不断进步、政策持续支持、多方共同参与,智能化公共设施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,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