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首个 “智慧文旅” 示范区落地苏州 科技赋能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

6 月 9 日,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苏州成为全国首个 “智慧文旅” 示范区,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。该示范区由苏州市文旅局联合腾讯科技、华为技术等企业共同建设,计划三年内投入 5 亿元打造 “一核三平台” 智慧文旅生态体系,涵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、沉浸式旅游体验、文旅大数据监管等核心场景。

在姑苏区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,首批 50 处古建筑已完成三维激光扫描,游客通过手机 APP 即可 “触摸” 到清代砖雕的纹理细节。拙政园推出的 AR 导览系统,将沈复《浮生六记》中的园林雅集场景 “复活”,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人物在真实园林中对弈品茶。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示范区首期上线的 “苏周到” 文旅模块,已整合全市 468 个文旅场所数据,实现预约、导览、消费 “一码通”,试运行期间游客满意度提升 23%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苏州博物馆西馆打造的 “数字吴门画派” 展厅,运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,能根据观众停留时间自动推送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。当观众驻足文徵明《惠山茶会图》前,展厅穹顶会实时投影出明代惠山泉水的流动轨迹,配合茶香模拟器释放炒青绿茶的清香,形成 “视听嗅” 多维度体验。这种 “科技 + 文化” 的融合模式,让 600 年历史的吴门画派以年轻化方式触达 Z 世代群体,展览开幕首周接待 18-35 岁观众占比达 47%。

苏州市文旅局局长表示,智慧文旅示范区将重点破解三大行业痛点: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手工艺品溯源,防止 “伪苏作” 流入市场;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园林古树生长状态,预警病虫害风险;构建文旅消费大数据平台,为老字号商户提供精准客群画像。目前,首批 20 家试点景区已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,相比去年同期节电 15%,节水型器具覆盖率达 100%。

随着暑期临近,示范区推出的 “24 小时数字园林” 计划引发关注。网师园夜间开放时段,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可看到虚拟的 “月到风来亭” 中秋夜宴场景,与全息投影的古代文人 “对诗” 互动。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沉浸式体验,预计将带动苏州夜间文旅消费增长 30%,为传统景区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 “苏州方案”。

 


相关文章

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综合科考船 “同济” 号交付

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综合科考船 “同济” 号交付

7 月 13 日,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 2000 吨级新一代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 “同济” 号在上海正式交付。作为同济大学打造的 “海上校区”,该船集成海洋地质、化学、生物等多学科科考功能,配备智能...

青海湖鸟岛景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

青海湖鸟岛景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

近日,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青海湖鸟岛景区的候鸟数量创下近十年新高,截至 7 月初,累计观测到斑头雁、棕头鸥等候鸟达 15 万余只,较去年增长 23%。为保护候鸟栖息地,鸟...

沙漠边缘现罕见 “空中花园” 生态奇观

沙漠边缘现罕见 “空中花园” 生态奇观

在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,新疆阿克苏地区近日惊现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"空中花园"自然奇观。这片约5平方公里的特殊生态区傲然矗立在数十米高的雅丹地貌顶部,郁郁葱葱的植被与四周苍凉...

全球首个 “零碳” 主题公园在深圳建成开放

全球首个 “零碳” 主题公园在深圳建成开放

经过两年多的建设,全球首个以 “零碳” 为主题的公园在深圳正式建成开放。该公园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计理念,实现了运营过程中的 “零碳排放”,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新标...

广西龙胜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救援工作紧张进行

广西龙胜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救援工作紧张进行

2025 年 5 月 23 日 5 时许,广西桂林龙胜泗水乡三舍村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。经初步核实,事发现场有 10 间房屋受损,疑似 8 人失联,3 人受伤,其余人员已安全转移。灾害发生后,当地政府迅...

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机千公里级纠缠分发

中国科学家实现量子计算机千公里级纠缠分发

2025年5月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《自然》发表重大研究成果,成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。这项突破性实验通过"墨子号"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地面站配合完成,创造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