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首个 “智慧文旅” 示范区落地苏州 科技赋能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
6 月 9 日,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苏州成为全国首个 “智慧文旅” 示范区,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。该示范区由苏州市文旅局联合腾讯科技、华为技术等企业共同建设,计划三年内投入 5 亿元打造 “一核三平台” 智慧文旅生态体系,涵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、沉浸式旅游体验、文旅大数据监管等核心场景。
在姑苏区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,首批 50 处古建筑已完成三维激光扫描,游客通过手机 APP 即可 “触摸” 到清代砖雕的纹理细节。拙政园推出的 AR 导览系统,将沈复《浮生六记》中的园林雅集场景 “复活”,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人物在真实园林中对弈品茶。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示范区首期上线的 “苏周到” 文旅模块,已整合全市 468 个文旅场所数据,实现预约、导览、消费 “一码通”,试运行期间游客满意度提升 23%。
值得关注的是,苏州博物馆西馆打造的 “数字吴门画派” 展厅,运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,能根据观众停留时间自动推送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。当观众驻足文徵明《惠山茶会图》前,展厅穹顶会实时投影出明代惠山泉水的流动轨迹,配合茶香模拟器释放炒青绿茶的清香,形成 “视听嗅” 多维度体验。这种 “科技 + 文化” 的融合模式,让 600 年历史的吴门画派以年轻化方式触达 Z 世代群体,展览开幕首周接待 18-35 岁观众占比达 47%。
苏州市文旅局局长表示,智慧文旅示范区将重点破解三大行业痛点: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手工艺品溯源,防止 “伪苏作” 流入市场;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园林古树生长状态,预警病虫害风险;构建文旅消费大数据平台,为老字号商户提供精准客群画像。目前,首批 20 家试点景区已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,相比去年同期节电 15%,节水型器具覆盖率达 100%。
随着暑期临近,示范区推出的 “24 小时数字园林” 计划引发关注。网师园夜间开放时段,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可看到虚拟的 “月到风来亭” 中秋夜宴场景,与全息投影的古代文人 “对诗” 互动。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沉浸式体验,预计将带动苏州夜间文旅消费增长 30%,为传统景区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 “苏州方案”。